丽莎会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纱摄影 > 婚纱摄影 > 正文
51、为什么马基雅维利主义会被诟病?哲学家的两种升级方案
51、为什么马基雅维利主义会被诟病?哲学家的两种升级方案
提示:

51、为什么马基雅维利主义会被诟病?哲学家的两种升级方案

在前面的数回内容中,我们已经讲了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方方面面了,现在我们就要对马基亚维利主义的内容进行总结。

很显然对于马基亚维利主义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光明向的解读,一种是黑暗向的解读。我们在上一回里面所提到的,心理学范畴内的马基雅维利式人格,就是一种黑暗向的解读,也是通常人们对马基亚维利主义的一个认识。换言之,这类人就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把朋友当工具用。

但是在《论李维》这个文本里,马基亚维利给人的印象却是个爱国主义者,而且他是赞成共和主义的。不管共和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共和主义肯定是一种以共同体的利益为优先考虑的政治哲学主张。至于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对马基亚维利主义的反讽化解读,则凸显了德性与命运之间的张力。也就是说根据这种解读,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实际是对于君主的任意妄为提出了含蓄的警告。

很明显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对于马基亚维利的光明向的解读,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按照这种解读,马基亚维利主义与自恋性人格与反社会性人格,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的,这种学说恰恰意味着共同利益应该是优先的。

当然了,作为马基亚维利主义,这种学说依然鼓励某种情况下的欺骗与权谋。但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为了共同体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所坑害的则是本共同体之外的别的共同体。这也就是说要行使马基亚维利的那种学说,你已经要预设一个非常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或者是某种国内的不同小团体之间互相激烈竞争的环境。

现在我们就预设我们对于马基亚维利的这种光明向的解读是对的,但即使是基于共同体的利益,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权谋,难道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吗?恐怕也未必。

我们来看历史上一个与马基亚维利本人的著作颇有关联的案例。这就是所谓的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又称为圣巴多罗买之夜。1572年法国发生了严重的宗教内乱,它主要是有两派宗教,一派宗教是罗马天主教。另外一派是新教。而当时在法国的那一派新教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胡格诺派。

那么这场屠杀它为什么会发生呢?凯瑟琳·德·美第奇,也就是法王查理九世的母后据说是设计了一个权谋,对胡格诺派的教徒进行了大屠杀。她先骗那帮胡格诺派的教徒说,天主教与胡格诺派现在应该携手并进,不要再互相屠杀了。于是她就要撺掇这么一场婚姻。这个婚姻的双方,一方是来自于国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德·瓦卢瓦,是属于天主教派的。另外一方是亨利·波旁,也就是未来的亨利四世,他是胡格诺派的。

胡格诺派的人一听很开心,就大批的进入了巴黎,准备大吃大喝,共庆婚礼。没想到天主教那一派早就磨刀霍霍了。屠杀发生在1572年8月23日晚,就在圣巴多罗买纪念日之前。也就在这时候,法王亲自下谕旨,当然是在老太后的撺掇下,命令全数杀害进入巴黎的胡格诺派的宗教人士。然后屠杀的范围又扩张到巴黎之外,持续受周之久,死亡人数有1万人到7万人等不同的说法。由此引爆了法国日后的宗教战争,导致了无数的生灵涂炭。

这场大屠杀为什么是马基亚维利主义思想的体现,或者说为什么马基亚维利,要为这场屠杀来背锅呢?大家都知道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这个法王的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她是不是读过马基亚维利献给给他们家族的《君主论》呢?是不是在他的君主论的思想的启发下,设立了一个圈套,去清洗异己呢?

很多人都倾向于的确是这样。比如胡格诺派的一个律师叫英诺森特·简特里特,就写了一本书叫《反对马基雅维利》。就把这场暴行与马基亚维利的思想,对于人心的荼毒进行了联系。同时就算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没有读过《君主论》,这个行为本身好像也符合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描述。

第一,这个行为它不是为了个人,它是为了天主教集团的利益。它是基于天主教的利益,反对新教的利益,它不是个体主义。第二,她用了权谋与欺诈,骗取胡格诺派来巴黎以婚礼为诱饵,设置一个杀人陷阱。第三,做这个事情也要像狮子一样的无情,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如果说以婚礼为诱饵,骗别人来参加婚礼,是体现了狐狸的智慧这一面的话,那么杀人斩草除根,则体现了狮子的残忍这一面。这不是很标准的马基亚维利主义吗?

但是读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毛骨悚然?在婚礼上大开杀戒,实在是太low的行为了。这样一个行为也使得马基亚维利主义在欧洲的名声变得很差,马基亚维利的思想就面临着升级的压力。

从今天的立场上来看,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政治哲学的最大毛病是什么呢?这个毛病并不是他强调的权谋。对于权谋的强调,真的很多书都有,我们《孙子兵法》也强调权谋。但是问题是马基亚维利主义没有一个非常明白的,对于暴力的反对态度。

这一点还不如《孙子兵法》。连孙子都认为战争,是一种不得不用的手段,他还是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马基亚维利的学说可能会鼓励像卢旺达大屠杀那样的恐怖行为。

那么怎么升级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思想呢?这几种升级方案,我在这个节目当中未必都会详讲,但是我也会至少略提一下。首先我要提到的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升级方案,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写了一部政治哲学名著《利维坦》。

这本书是在英国内战的期间他写的,我个人揣摩这本书是为了拍护国主克伦威尔的马屁写的。实际上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也有点意思,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其实是读过马基亚维利的书的。马基亚维利除了《君主论》、《论李维》和《佛罗伦萨史》以外,还写了一本书,叫《兵法》。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以后,在英语世界广泛流行。克伦威尔的武力工具,就是他的所谓的新模范军。而新模范军的各级军官,都读了马基亚维利写的《兵法》一书的英译本。

克伦威尔本人也是实践马基亚维利主义道德的模范,他当然是站在新教一边的。不过和他对抗的王党,也就是国王的势力,则是天主教的势力的小跟班。他的战争行为压服了天主教势力在英国的小跟班,由此将英国锁死在了新教国家的轨道上,并由此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霍布斯本人是克伦威尔的小迷弟,不过作为哲学家,他必须要用哲学语言来包装克伦威尔的方案,这样就显得马屁不是拍的那么的low。

在进行这些哲学包装的时候,霍布斯的有一些观点流露出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于他的影响,比如霍布斯在描述人类心理的自然状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到人类灵魂中有一种善的成分。但是过去的传统的伦理学描述,都会说人的灵魂中有善的成分。不仅对于善的描述是多余的,而且从人类欲望的多变性来看,他也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物。

与对于善这个概念的回避相映衬的是霍布斯更感兴趣至恶这个概念。他认为所谓的至恶是最大邪恶的存在,此即对于暴力死亡的恐惧。也就是说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并不是建立在大家都有善心,而是建立在大家都怕死。这难道不正是马基亚维利主义的观点吗?马基亚维利也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需要被恐吓,需要被管教,不拿鞭子抽是不行的。

无独有偶,霍布斯也认为,既然没有至善,自然状态的人就不可能会自动的形成一个寻求最大公共利益的政治团体,然后就会陷入彼此争斗的无政府状态。用他的话说,人和人之间就类似于狼与狼。但是这样的一种彼此争斗的状态,必然会导致大家同归于尽,而人的本性又是趋利避害的,这该怎么办呢?霍布斯由此认为,正是因为大家彼此害怕同归于尽,这就需要发明一个政府来管理大家。由此就产生了所谓的社会契约。

请注意这个社会契约论和我们后面所听到的,比如在卢梭那里听到的社会契约论,想法是不太一样的。这不是公民之间的相互缔约,而是公民把各自的权利,特别是武装权,交到了在所有的公民之上的一个超级威权的下面。让这个超级威权来维持内部和平,和进行外部防御,并且只保留每一个公民免于一死的权利。这个超级的威权十有八九就是君主,或者是贵族。

当然霍布斯在逻辑上,没有排除民主政府也能够扮演这种威权角色的可能性,但他脑子里想的估计是克伦威尔这样的护国主。这方面的思想是霍布斯发展马基亚维利思想的地方。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是假定君主已经存在了,然后教君主应该做这个事,或者是那个事。但是他却对非政府状态,演化到政府状态的路径缺乏描述。

而且霍布斯的理论包含了一种对于和平的渴望,他指出人和人之间如狼与狼一般的私斗是非常可怕的,所以需要一个政府来管着大家。这也就是说霍布斯本人应该是很讨厌圣巴多罗买大屠杀这样的惨剧的。然而马基亚维利却对一个共同体内部的争斗,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这种争斗能够让整个共同体充满了活力。甚至于我也没有在马基亚维利的学说里,找到足够的道德资源,能够使得他去谴责圣巴多罗买大屠杀这样的惨剧。

讲完了霍布斯主义,我们再来讲讲另外一个发展马基亚维利思想的一个哲学路径,那就是所谓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就是他要强调我们要把共同体的利益加以最大化,而且要强调手段的灵活性。这个想法是有一点马基亚维利主义的味道的。但是功利主义者他的典型代表,比如英国的边沁,或者是密尔,他们的思想发展路径,就让我们体察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共同体的最大利益该怎么计算呢?

我们不妨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假设在我的小区里面或者在我的社区里面有一笔公共资金,可以来促进我们的文化建设。然后在社区内部的民主委员会的讨论上,就出现了两个彼此相持不下的方案。

一个方案是说我们用这笔钱来请一个交响乐队,让高雅音乐进入社区,然后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但是这要花一笔钱。另外一个方案是说这件事是没有必要做的,是浪费钱,我们就用这些钱去买一些简单的音响设备,然后让大叔大妈能够在社区的广场上跳广场舞。大家也没有兴趣听那些高雅的交响乐,大家只想唱《小苹果》。在民主投票的环节,唱《小苹果》的提案以压倒性的优势淘汰了要听交响乐的方案。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唱《小苹果》而不是听交响乐体现了共同体的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你是一个边沁主义者的话,你也许会这么说。但密尔则对传统的功利主义提出了一些修正的建议。密尔的观点是这样的,就是你考虑到快乐不仅仅要从数量的角度要去考虑,而且要考虑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听高级的交响乐是一种高级的快乐,唱《小苹果》是一种低级的快乐,所以人家一点点快乐就顶上你20个人的快乐。

而从社团的长远利益上来看,你还是要去听高雅的交响乐的。当然这就冒出了一个问题了,你凭什么说高雅的东西好就是好了呢?你凭什么说我一个人听交响乐得到的快乐顶20个人唱《小苹果》所得到的快乐呢?数量上的计算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这里就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对于社会的长远的利益的看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文化团体之间是有非常大的分歧的。我们可以设想在美国的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面,这种风气可以说是非常的惊人。

比如在美国的华裔家庭,爸爸妈妈只要有钱,他们就会努力用这个钱来供孩子读大学,而尽量让孩子少背一点学生贷,在美国很多人读大学是要背学生贷的。而在白人的家庭里面,父母即使有点钱,也不太愿意直接给自己的子女,要让自己的子女自己去背着贷款去完成大学学业。这是因为在华人的家庭看来,整个共同体的长远利益就是我们的集体利益。而在白人的家庭看来,整个共同体比如说家庭的整体利益,体现为父母的当下利益和儿女的当下利益的总和。他们的时间线相对来说比较短,更多的是考虑当下的利益的总和。所以在华人的家庭的思维模式中,我们对于这种长远的教育投资就有更大的热情,而白人的思维方式则不是这样。

那么哪一种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呢?功利主义能对这些问题做出一种说明吗?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请注意这个问题仍然是从马基雅维利主义里面引来的,因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共和主义面向,恰恰是要以凸显整个共同体的最大利益为最后的指针的。

好吧,上面的所有的这些麻烦就引发了一种更加彻底的对于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修正方案,这种方案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方案要预设人人平等,并且在这样的一种规范性框架中来安顿每个人的自由追求。你想这样做也可以,他想那样做也可以,只要大家不碍着谁。那么这样的思想框架是什么呢?就是康德哲学的思想框架,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一个思想板块的内容了。

马基雅维利主义,体现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负面的一面就是功利主义,正面的一面呢就是看目标,一切以达成目标为准绳。所以,如果运用和解读马基雅维利主义,我觉得应该引入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品质具体运用。反之,最怕品质差人又使用马基雅维利主义或拥有这样的人格,因为会没底线让人叹为观止。我个人呢,还是认为需要一些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了,这样更容易达成目标,也会区分不同的人用不的方式,因为有些人可能确实不适合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若落到人品有保证的人身上,或许好处很多。因为生活中但凡人品好的人,反而容易成为案上肉,太没有原则,太在乎好人的人设了……

马基雅维利主义
提示:

马基雅维利主义

什么是马基雅维利主义?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样一种行为系统。

马基雅维利主义有何特点?第一,缺乏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第二,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第三,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第四,关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长期目标。所以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在普通人看来简直就是道德败坏、唯利是图的坏人。

普通人短期可以采用马基雅维利主义,但长期不可取。一个人对其它人榨取到极致,必将迎来一些人的不满,尤其惹到了恶茬,一定会被反扑。

总之了解一下就好,不能绝对的善,也不能绝对的恶。善良和邪恶都只是手段,当然大多时候还是要坚持与人为善,对于踩到你头上的人,也要有勇气毫不客气的把他拉下来教育。

什么是马基雅维利主义
提示:

什么是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它通常分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他们更多地是说服别人。但这些结果也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