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会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纱摄影 > 婚纱摄影 > 正文
张耒《初见嵩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耒《初见嵩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提示:

张耒《初见嵩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初见嵩山原文: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初见嵩山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 注释 (1)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2)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3)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 初见嵩山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诗人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作此诗。其《书曾子固集后》一文提到,此行先舟楫,后鞍马,又病六十日,辛苦劳顿,自不待言。然而劳顿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多年如此,所以说「年来」。诗人原任临淮主簿,据《临淮主簿厅题名记》记载,任职的三年中,文牍劳形,单调寂寞,唯有遇佳山秀水时,闷怀才豁然开朗。「年来」二句,写己为鞍马所劳,为尘埃所困,只有青山才可使自己惬意开怀。这是诗人宦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初见嵩山鉴赏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 *** 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像,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诗中鲜活清晰的意像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像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 *** ,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像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著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诗词作品: 初见嵩山 诗词作者:【 宋代 】 张耒 诗词归类: 【写山】、【写景】、【抒情】、【喜悦】

张耒的七绝诗词《初见嵩山》赏析
提示:

张耒的七绝诗词《初见嵩山》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初见嵩山》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没有具体地描写嵩山,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看山的过程表现作者览景的喜悦,从而烘托嵩山的迷人魅力。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张耒的诗词,欢迎阅读!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赏析】   诗题为“初见嵩山”,但首二句“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并没有直接写嵩山,而是从自己的宦游生活写起。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时,一路车马劳顿,途中又病六十日,但这样的生活并非只有此一次,而已持续多年,所以作者说“年来鞍马困尘埃”。诗人任职的几年来,案牍劳形,单调寂寞,唯有青山绿水才能给他带来欣慰与快乐。这样,青山在未露面之前便给人一种亲切感,吸引读者急于想了解这“青山”到底是何模样。   “日暮北风吹雨去”句依旧是渲染铺垫之笔,为嵩山的出场渲染气氛。“日暮”是嵩山出现的大背景,而“北风吹雨去”则是嵩山出现的环境。“日暮”,见天地之苍茫,衬托出嵩山的巍峨;“北风吹雨去”,则为嵩山增加了几分清新朗润之气。至此,全诗经过前三句的层层渲染烘托,再通过最后“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精彩之笔,嵩山的形象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句从正面来写嵩山,它从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那峭拔清瘦之姿是如此清晰明朗,卓尔不群。“出云来”三字,紧扣“初见”,描写出嵩山从云端显现的那一瞬间之美,透露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之情。诗人赋予嵩山“清瘦”的形象与品格,造语新奇,把它写得极富灵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全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一同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扩展阅读:张耒的简介   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谯郡人”,秦少游《书晋贤图后》记载:“独谯郡张文潜与余以为不然……”,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请离京做吴江知县。母亲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为谯县知县,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当时的大诗人晏殊的赏识。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宫的苏辙的厚爱。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并在东坡引荐下,应举姑苏。熙宁六年(1073年),即张耒二十岁时,由神宗亲策为进士,王安石负责提举,授临淮(今安徽泗县)主簿,开始步入仕途。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苏轼称他“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这是他们诗文交往的开始。与此前后,张耒与秦观、晁补之也有诗文唱和,结为知交。    扩展阅读:张耒的文学地位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论文学创作渊源于三苏,提倡文理并重,以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在《答李推官书》中他又明确申说学文在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在文章风格上,他反对奇简,提倡平易;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文辞,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张耒的诗文正是其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长短利弊皆本于此。其文风近似苏辙,苏轼对他有“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的称誉(《答张文潜书》),张表臣也称其文“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张右史文集序》)。他擅长辞赋,《哀伯牙赋》抒发曲高者孤独无与,媚众者身安得志的愤闷,《鸣蛙赋》运用各类比喻形容蛙鸣,《雨望赋》描写风雨气势,在立意遣辞上都有超过唐人辞赋之处(《复小斋赋话》)。议论文立意警辟,文笔高奇,如《论法》、《敦俗论》、《悯刑论》诸篇,均为佳作。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张耒词作不多,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其《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叙写秋思离愁,铺景朗倩,烘托愁绪无极(《草堂诗余》正集卷六沈际飞评)。张耒的文集,在南宋时即有多种刻本传世:罗仲洪刊本《柯山集》十卷,汪藻刊本《张龙阁集》三十卷,张表臣刊本《张右史文集》七十卷,井晦之刊本《谯郡先生集》一百卷(均见周紫芝《书谯郡先生文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