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会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纱摄影 > 婚纱展示 > 正文
为什么船沉以后船体都会翻过来?
为什么船沉以后船体都会翻过来?
提示:

为什么船沉以后船体都会翻过来?

船翻了之后,水会从各个孔,洞等进入船体中,舱室中;船的倾覆主要是由于进水,水进入舱室,船体后,直接增加了船本身的重量,除了足够小的船,其他大型客轮进水后,重量远超过倾覆前的自身重量,且远超浮吊的起吊能力,单纯的使用浮吊翻转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船翻转后,会有一部分空气保留在密闭空间中,这些仅有的空气就是乘客唯一的生存希望,如果翻转,就会造成空气流失,人根本无法坚持到救援。【摘要】
为什么船沉以后船体都会翻过来?【提问】
船翻了之后,水会从各个孔,洞等进入船体中,舱室中;船的倾覆主要是由于进水,水进入舱室,船体后,直接增加了船本身的重量,除了足够小的船,其他大型客轮进水后,重量远超过倾覆前的自身重量,且远超浮吊的起吊能力,单纯的使用浮吊翻转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船翻转后,会有一部分空气保留在密闭空间中,这些仅有的空气就是乘客唯一的生存希望,如果翻转,就会造成空气流失,人根本无法坚持到救援。【回答】

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沉船翻正,而要等到整整三天后的现在?
提示:

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沉船翻正,而要等到整整三天后的现在?

距离水面最近的船舱底层可能还存气垫层,若乘客进入就有存活可能
破拆可为幸存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打捞基本是在确定没有生命迹象后才用
目前,在湖北监利“东方之星”翻沉现场,搜救工作仍在继续。在此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水下环境和恶劣的天气状况,许多用于地面搜救的高科技设备作用有限,但为了每一条可能幸存的生命,救人挑灯夜战,救治全力以赴,一场考验专业与速度的救援正在紧张“上演”。
针对网友“为什么不把沉船直接整船打捞”的质疑,救援专家表示,破拆将为处于底层的幸存者来带更多生的希望。只有确定没有生命迹象,再把船翻过来,打捞基本上是最后阶段才用到的方式。
先期搜救
—主要以潜水员水下探摸为主
事故发生后,海军三大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广州军区第一时间派出200余名潜水员紧急赶赴现场。据介绍,由于船体整体出水打捞等情况需要多方面考量,很多用于地面的救援设备在水下多“无用武之地”,因此先期搜救主要以潜水员水下探摸为主。
指挥一线救援的中国海军工程大学专家李其修告诉记者,“东方之星”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倾覆的,因此距离水面最近的船舱底层可能还存在气垫层,如果有乘客进入底舱,就可能有存活的可能。在密闭的空间中,空气会越来越稀薄,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也会融入水中,拖延越久,幸存者生还的几率就越小。“65岁的朱老太太和21岁的陈书涵就是从船底的气垫层被救出的”。
为何要切割船体
—开孔是探测生命的最后一招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潜水员进入舱体探查,救出船舱底部可能存在的幸存者,救援人员3日晚间21点左右开始对船体的底部中前部进行切割作业。
4日8时许,救援人员在“东方之星”船底切割第三个探孔,继续进行生命探测。
在现场指挥救援的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总经理王志刚说,在船体底部切开一个探孔,就是为了探测生命,有生命迹象就立刻打开孔盖救人,没有生命迹象就马上封上。“救人是第一位的。”
王志刚说,开孔是探测生命的最后一招,此前救援人员已通过生命探测仪反复探测,没有发现生命迹象,就只能开孔直接看,确保万无一失。
王志刚表示,按照国际惯例,把72小时作为生命的标准线,在此之前要千方百计确定有无生命;如果72小时到了,确定没有生命,再把船翻过来,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为何不直接整船打捞
—破拆能为幸存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针对网友“为什么不把沉船直接整船打捞”的质疑,救援专家表示,救人是当前的第一要务,破拆将为处于底层的幸存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只有确定没有生命迹象,再把船翻过来,打捞基本上是最后阶段才用到的方式。
李其修表示,切割破拆存在很大难度。最大的困难是,切割会导致气垫层内的空气逃逸,浮力减少,引发船体下沉,影响船身稳定。为确保破拆措施的顺利进行,一个最为稳妥的方案是:将钢缆缠绕并承托船体,然后通过浮吊拉拽钢缆,以达到固定船体高度和稳定度的作用。
“每救出一个生还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虽然嗓音略带疲惫,但李其修却语气坚定,“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放弃救援!”
新闻延伸
为确保救援,三峡水库三次调度出库流量
为确保救援的顺利进行,长江委防办对三峡水库进行三次调度,出库流量由17200立方米/秒调整到7000立方米/秒,减缓下游水位上涨趋势,为事故救援创造便利条件。
精准的气象水文预报信息对于水上的科学搜救同样至关重要。
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表示,为了给现场救援提供精准水文信息,监利水文站正在实时进行现场应急监测,沉船断面流量、平均流速、最大流速、水深、水温等信息每隔半小时就会更新传递给一线救援指挥部,为科学救援提供决策参考。
锐评论
科学施救是为遇险者
保留最大的生存可能
经过连日奋战,已经有14条宝贵的生命被救起,但仍有300多人生死未卜。这是争分夺秒的战斗,是生死接力的救援,考验着指挥决策者的智慧、科学施救的水平,也是对各搜救部门无缝对接、协同配合能力的挑战。
水下灾难救援“快”字当头,但又不仅仅需要快。川流不息的江水中,面对翻沉客轮,是下水摸排,还是切割破拆,抑或是起吊扶正,种种方案的比选、权衡与拿捏,既需要与时间赛跑,又要慎之又慎。如何做到科学周全,为遇险者保留最大的生存可能,是对决策指挥的首要挑战。
搜救决策关乎救援的路径与方向。一旦确定,如何组织实施是又一重考验。十万火急情势之下,复杂的水下环境、恶劣的天气状况,无疑对科学施救、精准施救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降雨导致泥沙俱下,水下能见度极低。加之船体倾覆变形,舱内桌椅床铺颠倒无序,有的甚至堵住了舱门,无情铁甲阻隔,受困者与救援者离得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参与救援的蛙人队伍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面对重重困难,几百名潜水员轮番下水、通宵达旦不间断作业。尤其是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官东,在战友的配合下,一天之内连续救出两名遇险者,毅然让出自己的氧气装备给水下被困者,在生死抉择面前体现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两天两夜过去,搜救行动没有丝毫懈怠,投入力量还在不断增强。这是一场多方参与、协同作战的国家救援行动。科学施救、高效运转,既是救援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也决定着施救行动的速度与效率。时间无声流逝,搜救仍在继续,让我们共同期待生命的奇迹。